□本报记者 胡杨 当前,我国创投风投行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,从消费互联网和商业模式创新主导的传统格局,向以“硬科技”为核心的新范式转变。如何通过科技为金融发展持续赋能?如何在金融新业态与新趋势下构建适配的监管体系?在9月26日举行的“2025·青岛创投风投大会”上,与会嘉宾围绕上述问题给出相关见解。 本次会议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,青岛市委金融办、青岛市财政局承办,《2025年中国创投风投行业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《白皮书》)同时发布。 把握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趋势 科技革新一日千里,正全方位重塑金融领域格局。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指出,新技术在金融业的深度广泛应用,使得金融服务的边界不断拓展,催生出众多金融新业态,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新趋势。具体包括:AI赋能正在加速,生成式AI等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到智能投研、风险控制、合规检查及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的各个流程;智能系统替代人工完成重复工作,既快又准,智能体(Agent)助力用户完成转账、账单支付、交易及投资等业务操作;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真实可靠;在跨境支付、供应链金融、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等。 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趋势下,拥抱创新、把握趋势是推动金融现代化、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选择。尹艳林认为,应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。既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,也要鼓励科技公司创新,支持他们协同合作创新。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,加强新技术应用,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,将金融服务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、各环节,更加有效地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,更好满足不同企业、不同群体、不同项目的融资需求。 中国创投行业面临双重机遇 除新兴技术与金融深度交融催生出众多金融新业态外,全球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加快,也让中国创投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机遇:一是中美科技竞争导致的供应链重构,为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;二是中资企业加速出海布局,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寻求新增长点。 数据显示,2025年,全球风险投资总额预计将接近4400亿美元,较2024年显著增长53%,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领域。 而在国内,资本同样高度聚焦于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“硬科技”领域。《白皮书》显示,电子信息行业以1569起投资和1444.48亿元投资规模领跑市场,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紧随其后。 根据《白皮书》,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历史性转折,2024年中国本土品牌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外资,达到52.3%,核心零部件整体国产化率突破40%。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工业机器人出口国,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同比增长59.7%。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光伏等“新三样”产品在应对贸易壁垒的同时加速全球化布局。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方面,生成式AI从“百模大战”走向商业务实,中国AIGC应用月活用户突破1亿大关,投资重心从基础模型转向垂直应用和AI智能体,算力军备竞赛推动相关硬件市场爆发式增长。 基因治疗和细胞疗法迎来监管批准大年,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从技术引进向全球创新输出的角色转变,2024年与海外大型药企达成的授权转让交易总额高达300亿-415亿美元,同比增长66%。 面对行业转型的关键节点,政府正在构建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。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二司一级巡视员竺煜介绍,证监会积极推动优化股权创投生态,从募资端拓宽资金来源、支持AIC股权投资试点及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发行科创债;从投资端配合出台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、逐步落实差异化监管;从退出端支持并购基金发展,允许上市公司发行股份收购符合条件的未盈利“硬科技”企业。 同时,耐心资本体系的系统性构建也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政策重点。《白皮书》指出,政府引导基金通过长周期存续设计、容错机制、分阶段投资策略来壮大耐心资本。险资政策松绑效果显著,2025年以来,投资单一创投基金比例上限从20%提升至30%,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提高5%。银行AIC试点已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,社保基金和养老金等长期资本向耐心资本转化的通道也在拓宽。 退出渠道的多元化创新同样值得关注。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强调,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,股权投资基金居于金融服务的核心地位。然而,即使处于核心地位,也不能单打独斗、孤军深入,一定要有股票市场、银行信贷、债券市场、保险机构等协同配合,真正形成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的良性循环,否则很难顺利退(000606)出。 在这方面,《白皮书》显示,科创板“1+6”政策措施和创业板第3套标准正在加快落地,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融资。S交易和S基金的发展值得关注,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正在走深走实。 |